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复建
耕织图景区总占地约15公顷,曾是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耕织图(包括延赏斋、织染局、蚕神庙、耕织图石碑等)、水村居以及水乡田园式的环境组成。1860年与清漪园一同罹难。慈禧命重修颐和园时,在其中织染局和水村居的原址上改建为水师学堂,并划出园外。学堂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逐渐荒废,但留有部分建筑遗构。2001年,这块用地重又划归颐和园,并开始规划设计,2004年实施恢复了园林景观。
耕织图景区的复建以明确定位、总体保护为原则。将整修和再生后的耕织图景区定位为“文化景观”,从整体保护的观念出发,保护各历史时期的文物遗存,保护颐和园景观及艺术的完整性。不仅保护遗产本体,同时也要保护遗产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同时,作为“文化景观”,可“反映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的特别技术”,“其进化过程仍在发展之中。”从以上思路出发,避免了全面恢复耕织图与全面修缮水师学堂之争,避免了颐和园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流失。
根据史料及现状图对照遗址挖掘情况,对耕织图景区做了大体上的复原。清漪园时期,耕织图景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完善其文化内涵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景区以恢复清漪园耕织图景区的景观为基本出发点进行总体规划。在原址上复建延赏斋、蚕神庙;同时修复位于原织染局基址上且格局与织染局相似并留有较多建筑遗构的水师外学堂,在遗构已无存的空地上建“织造花园”,力求把这里两个时期的历史内涵都表现出来。 水师后学堂遗存建筑不多,不再全面修复,而是将遗存建筑重新组织,通过园林环境的辅衬,使其主要表现水村居的景观意向。
规划尽可能恢复耕织图与水村居周围的山形水系,并与全园的山水体系融为一体。
原景区西部是大片稻田形成的水乡田园环境,现已不复存在。耕织图景区的景观空间和文化内涵以及周围的田园环境所缺失且现阶段不可能恢复的部分,通过建筑内部布展的方式加以说明,以弥补缺憾。
整治后的耕织图文化景观,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有价值的遗迹,较为客观地保护了颐和园园林格局的完整,延续了清漪园时期极其重要的景观风貌,成为现存清代皇家园林中唯一表达农事主题的文化景观。
耕织图环境整治工程的理论和实践,拓展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保护观念,虽然这些尝试也有值得商榷探讨之处,但相信这些经验的积累,将为中国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